香港政府医疗应急救援体系的操作

(全国紧急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建设学术大会)

武汉 .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讲者:陈耀荣博士
香港灾难医疗学会副会长

引 言

香港是一个先进的国际都巿,巿民可以享有国际级水平的急救服务,这实在有赖香港不同的急救和灾难救援部门,包括消防处、医院管理局、卫生署、飞行服务队、医疗辅助队及一些非政府的志愿部队,例如圣约翰救伤队和红十字会所作的贡献。

急救服务是灾难事故应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十多年来,急救的工作已由搬运伤者往医院演变到由救援人员在现场为伤病者提供即时的紧急医疗服务。而源自战争时期处理大量伤者的检伤分类法(Triage)和运用仅有的医疗资源去处理各伤病者的灾难医疗(Disaster Medicine)概念亦在各救援部队和医疗机构中,配合紧急医学( Emergency Medicine)这门学科不断进步。简单地说,灾难医疗就是要各个救援和医疗机构在大型灾难发生时互相配合,分配医疗资源,快速及有效地处理和照料大量的伤病者。

究竟灾难医疗的概念对救援和伤病者处理方面有什么裨益呢?我们可从下列各项,了解现时本港的应急救援的情况。

(1) 应急救援的急救服务

消防处的救护车负责全港的紧急救护服务,该部门订定了一个服务指标,要求所有救护车在回应紧急召唤时,须在12分钟之内到达现场。现时,消防处每日共有救护车242辆、救护电单车35辆和流动伤者治疗车3辆。救护电单车服务于一九八三年引入,主要是在交通拥挤的地区驻守,为巿民提供快速的救援服务。巿民遇到意外事故时,只须报警求援,消防处的控制中心就会立刻调派救护车到场协助。在二零零四至零五年,召唤消防处救护车的次数为1,159,783次,平均每天为1,587次,其中绝大部分的召唤都能够达到服务承诺所订定的指标在12分钟内到达现场。

在五十年代,救护车的随员有担架员的称号,意谓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搬运伤者。当时,限于医疗科学的技术,急救人员只能在现场给予伤病者一些很基本的救治,救护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尽快将伤者搬上担架床,赶快送院。这种将伤病者立刻送院的做法,随着紧急医学在这十多年来的迅速发展,现已改变为在现场尽快给予伤病者进一步的治理。

本港早在一九九零年引入体外心脏去纤颤法,使急救服务向前迈进了一步。当时美国心脏病协会已确定了体外心脏去纤颤法对突发心脏停顿的病者有莫大的帮助,加上香港患上心脏病的人数日多,而紧急医疗的科技已能将心脏去纤颤机研制成便携式,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心脏跳动的情况,使急救人员可以携带轻便的心脏去纤颤机出勤,在现场处理心脏病突发的伤者。

其后在九十年代的中期,消防处根据美加的紧急医疗标准,引入辅助医疗技术,全面开展了救护员辅助医疗救护服务的培训,现时消防处的救护员除了须要接受基本的救护学训练外,更须接受急救医疗助埋(Emergency Medical Assistant)的训练。拥有紧急医疗助理资格的救护员可以操作心脏去纤颤机,为伤病者插入气管内导管,作静脉输液和给予指定类别的药物等进一步的医疗步骤。

(2) 大型灾难事故的应变和处理

消防处有灵活的紧急应变措施,可以在短时间调动不同区域的救护车和志愿救援部队,例如医疗辅助队和圣约翰救伤队会派出救护车于大型灾难事故中,提供支援的工作。当然医院管理局在这类大型事故中,亦会派出医疗队伍,在现场救治伤者和统筹医疗救援的工作。

p1

以下是一个典型灾难现场的伤者处理运作图示:灾难事故现场伤者处理的区域通常会安排如图所示般,而整个区域会划分为内警戒线及伤者收容处,整个区域会被外警戒线包围。

  1.  内警戒线
    ​灾难拯救行动在内警戒线包围的范围内进行,进出该警戒线会受​到严格的控制及纪录。从灾场救出的伤者会被送到伤者收容处处理。
  2.  伤者收容处
    ​伤者收容处包括多个特别设立处理伤者的区域 ,包括检伤分类站、​伤者治疗区域和临时尸体收集处。
  3.  检伤分类站
    ​伤者从灾场拯救出来,便会立刻在检伤分类站接受即时检伤分类​及处理,伤者会被送往伤者治疗区域作进一步的治理。
  4.  伤者治疗区域
    ​伤者治疗区域是治理伤病者及作为第二阶段检伤分类的地方。
    ​经分类(红色、黄色或绿色)的伤者会被送到不同的接收站,并​根据其伤势作处理或送往伤者接载点,以待送往医院急症室救治。​在发生严重灾难时,消防处的流动伤者医疗中心也会到场,医生​会为有需要的伤者在流动伤者医疗中心内进行手术。所有伤者经治​理后会重复接受检伤,以决定送往医院的先后次序。
  5.  伤者接载点
    ​救护车会在此地点接载伤病者及运送他们往医院接受治疗。负责​伤者接载点的工作人员须准确记录伤者离开的时间及送往何处等资​料。
  6.  临时尸体收集处
    ​已被证实死亡的伤病者的尸体会存放在现场临时尸体收集处,让​当局清点人数、核实及确认其身分。

(3) 灾难事故的应变策略

灾难事故例如台风、飞机失事、大火等往往会导致大量人命伤亡,拯救伤者的工作,往往超乎正常的救援/医疗资源所能应付得来。香港政府保安局为本港的灾难事故订定了紧急的应变计划,规范和指定各个有关的拯救部门和部队,例如消防处、医院管理局、生署、医疗辅助队等单位的职责。而一些特别事故,例如核电意外、生化武器袭击,保安局亦订定了特定的应变措施,务求各应变单位能够快速和有效率地处理该等事故。

在应变计划中,派遣曾接受训练的志愿人员进行拯救行动和支援正规的医护人员,这种做法是源自英国的民防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汲取的经验,使人们明白到,以巿民大众作为后备的支援力量,可以协助正规的救援和医疗人员令伤病者得到更合适的照料。故在五十年代香港有主要服务团法例,规定每位巿民都要加入一个辅助部队,例如警察队和消防队,而拥有医生和护士资格的人士,则会获直接编配入医疗辅助队,以协助训练其他志愿人士,并在天灾人祸发生时,出勤当值,协助处理伤病者。

医疗辅助队于一九五零年成立,现时共有四千多名志愿队员。医疗辅助队的队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他们接受拯救伤者的训练后,获编配入不同的单位,以应付大型的灾难事故。

在一九九三年发生的嘉利大厦大火和一九九八年在赤鱲角机场发生的航机翻侧事件中,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医疗辅助队有过百名的志愿队员回应紧急召唤,到达现场和其他有关的后勤岗位,协助拯救伤者的工作。在事件中,该队更派出多辆救护车载送伤者和派遣队员到医院中协助常规的医护人员。

​在二零零二年四月非典型肺炎侵港期间,医疗辅助队更派出大量志愿队员在机场、罗湖和各出入境管制站设立健康检查站,为出入境的旅客量度体温和处理一些疑似病者。在高峰期,每日调派的队员人数达420多人,志愿队员的协助成功遏止了非典型肺炎在香港继续肆虐。

(4) 灾难医疗在香港的发展

​医疗辅助队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的一支志愿部队,成立之目的是在灾难和紧急事故发生时,支援常规医疗生的服务。随着社会对救伤扶危工作的需求和期望与日俱增,医疗辅助队早于九十年代已开展了对伤病者进一步治理的训练,各前线队员除了须接受基本的急救训练外,还须接受辅助医疗技巧的训练。

​灾难医疗在医疗辅助队的发展,可以说是源自该队于一九九零年成立的应急特遣队,当时一群热心的医生和护士,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宝贵经验,传授给队员,希望他们学习进一步处理伤病者的方法,以及提高处理伤病者的水平。应急特遣队率先引入灾难医疗助理训练课程,大力推广灾难医疗的知识,及后更将训练计划推展到各区,务求将整个部队的急救水平提升。

​在一九九九年,医疗辅助队推出了一系列的灾难医学训练课程,在三年内共训练了三千二百名队员成为合资格的灾难医疗助理,使他们一旦在灾难事故发生时,能够在现场有效地处理伤病者。

​灾难医疗助理训练课程是一项配合现代医疗急救发展而设计的课程。训练内容不但涵盖灾难管理概念和紧急医疗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一些特别事故的处理,例如辐射测检和生化意外的处理。医疗辅助队在二零零三年出版《灾难医疗助理训练手册》一书,将训练资料作系统性的编辑,目前灾难医疗的知识已经在香港广泛地传播。

(5) 展望

​一个健全的社会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应急救援系统,帮助志愿人士参与救急扶危是世界的大趋势。由于近年来政府的财政问题,在这方面所能动用的资源亦相对紧绌。加强发展志愿人士参与应急救援的工作,在这方面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和合乎经济效益,医疗辅助队的队员并不须要每月支取政府的薪金,但最重要的是该队能够将一群专业的医生和护士组织起来,提供适当的训练予其他的志愿人士,将志愿医疗服务专业化,可以实实在在组成一支强而有力的后备医疗队伍,给常规的救援部队和医疗人员作出支援,为巿民的生命和健康作出多一层的保障。医疗辅助队在非典型肺炎期间所做的工作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香港的成功,全赖不同阶层的人士作出不同的努力,本港的应急救援急救服务,实在是有赖一群出色的医护和救援人员,尤其是那些在工余时间,以志愿身份为巿民提供服务的工作者,更是值得我们的敬佩。

参考资料
医疗辅助队服务承诺
消防处2004/ 5年年报